《皇极经世书》观物篇53

观物篇五十三

易曰:穷理尽性以至于命。

所以谓之理者,物之理也;

所以谓之性者,天之性也;

所以谓之命者,处理性者也;

—-记:什么是命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。邵雍先生认为命是兼具物之理和天之性的。我个人认为,命,有“就是如此”的意思,即代表物质和人的本来面目和特性,也代表着物质和人与生俱来的局限。简要言之,命就是本来和局限。

所以能处理性者,非道而何?

—-记:这里体现了道与命一体。

是知道为天地之本,天地为万物之本;

—-记:本,有本源,源头的意思。道是天地的源头,原动力。我个人认为:道也就是能量。

以天地观万物,则万物为万物;以道观天地,则天地亦为万物。

道之道,尽之于天矣;

天之道,尽之于地矣;

天地之道,尽之于万物矣;

天地万物之道,尽之于人矣。

人能知其天地万物之道所以尽于人者,然后能尽民也。

天之能尽物则谓之曰昊天,人之能尽民则谓之曰圣人。

—-记:尽,意思应该是完备的意思。例如,天地之道,尽之于万物矣,就是天地的能量特性和规则都完备地倾注在万物上。

谓昊天能异乎万物,则非所以谓之昊天也;

谓圣人能异乎万民,则非所以谓之圣人也。

万民与万物同,则圣人固不异乎昊天者矣;

然则圣人与昊天为一道,圣人与昊天为一道则万民与万物亦可以为一道,

一世之万民与一世之万物既可以为一道,则万世之万民与万世之万物亦可以为一道也明矣。

—-记:这里是把人和物归纳统一,并且在时间上推演,从一世推而广之为万世。逻辑清楚。

夫昊天之尽物,圣人之尽民,皆有四府焉。

昊天之四府者,春夏秋冬之谓也,阴阳升降于其间矣;

圣人之四府者,易书诗春秋之谓也,礼乐隆污于其间矣。
—-记:隆污,解释为高与低。喻盛衰兴替。“圣人之四府者,易书诗春秋之谓也,礼乐隆污于其间矣。”这是邵雍先生的首创观点。

春为生物之府,夏为长物之府,秋为收物之府,冬为藏物之府。
—-记:这是《黄帝内经》和《淮南子》等古籍都有的观点。

号物之庶谓之万,虽曰万之又万,其庶能出此昊天之四府者乎?
—-记:再次推而论之。

易为生民之府,书为长民之府,诗为收民之府,春秋为藏民之府。
—-记:这里需要熟读四书内容,深入思考才能对应了解。《易经》是鼓励人奋发有为的,所以为生民之府。《尚书》适合青中年人读,学礼仪治国之道的,所以为长民之府。《诗经》则多有指责政治的的意味,人事也多为中年,所以为收民之府。《春秋》则各国争雄,诸事都有包含论述,所以为藏民之府。

号民之庶谓之万,虽曰万之又万,其庶能出此圣人之四府者乎?

昊天之四府者,时也;圣人之四府者,经也。

昊天以时授人,圣人以经法天,天人之事当如何哉?
—-记:最后一句话,是提出问题,下一篇文章就是来回答问题的。

《皇极经世书》观物篇52

观物篇五十二

人之所以能灵于万物者,谓其目能收万物之色,耳能收万物之声 ,鼻能收万物之气,口能收万物之味。

声色气味者,万物之体也;

目耳鼻口者,万人之用也。

—-记:这里还可以加上身体皮肤,对应的是触觉。

体无定用,惟变是用;用无定体,惟化是体。

体用交 而人物之道于是乎备矣。

然则人亦物也,圣亦人也,

有一物之物,有十物之物,有百物之物,有千物之物,有万物之物,有亿物之物,有兆物之物。为兆物之物,岂非人乎?

有一人之人,有十人之人,有百人之人,有千人之人,有万人之人,有亿人之人,有兆人之人。为兆人之人,岂非圣乎?

是知人也者,物之至者也;

圣也者,人之至者也。

物之至者,始得谓之物之物也;

人之至者,始得谓之人之人也。

夫物之物者,至物之谓也;

人之人者,至人之谓也。

以一至物而当一至人,则非圣人而何人? 谓之不圣,则吾不信也。

何哉? 谓其能以一心观万心,一身观万身,一物观万物,一世观万世者焉;

又谓其能以心代天意,口代天言,手代天功,身代天事者焉;

又谓其能以上识天时,下尽地理,中尽物情,通照人事者焉;

又谓其能以弥纶天地,出入造化,进退古今,表里人物者焉。

—-记:这里以人代替天,从己身去认识天地,万物,以及古今人物。

噫! 圣人者,非世世而效圣焉,吾不得而目见之也。

虽然吾不得而目见之,察其心,观其迹,探其体,潜其用,虽亿千万年,亦可以理知之也。

人或告我曰:天地之外别有天地万物,异乎此天地万物,则吾不得而知之也。

非惟吾不得而知之也,圣人亦不得而知之也。

凡言知者,谓其心得而知之也;

言言者,谓其口得而言之也;

既心尚不得而知之,口又恶得而言之乎?

以心不可得知而知之,是谓妄知也;

以口不可得言而言之,是谓妄言也。

吾又安能从妄人而行妄知妄言者乎?

—-记:这里提现了道家老子:执一为天下式的观点。因我自知,所以也知道他人以及圣人,后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