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物篇五十七
昔者孔子语尧舜则曰:垂衣裳而天下治。
语汤武则曰:顺乎天而应乎人。斯言可以该古今帝王受命之理也。
尧禅舜以德,舜禅禹以功。以德帝也,以功亦帝也,然而德下一等则入于功矣。
—记:顺天应命,是古今帝王能够得到帝位的原因。尧因为舜有德所以让位于舜。舜因为大禹有治水之功所以让位与大禹。虽然他们都得到帝位,但功不如德。
汤伐桀以放,武伐纣以杀。以放王也,以杀亦王也,然而放下一等则入于杀也。
—记:商汤征讨夏桀成功后把夏桀流放。周武王征讨商纣王成功后把商纣王杀了。流放上一位君主可以成为王,杀了上一位君主也可以成为王,杀比放下一等。
是知时有消长,事有因革,前圣后圣非出乎一途哉?
—记:此一时彼一时,时势有不同,之前的圣人和后面的圣人处事方式有不一样。
天与人相为表里。
天有阴阳,人有邪正,邪正之由系乎上之所好也:
上好德则民用正,上好佞则民用邪,邪正之由有自来矣。
—记:所以作为君主要以身作则,仪表天下。如现代社会的公众人物,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给社会带来的影响。
虽圣君在上,不能无小人,是难其为小人;
虽庸君在上,不能无君子,是难其为君子。
—记:古代以君主为是。虽然是有德有能的君主的朝廷,也不能说没有小人,是因为小人难以成为小人。昏庸的君主当朝,也不能说朝廷上没有君子,是君子难以实行君子之行。现代应该用制度代替君主,有效的制度,可以让小人难以做小人之事。失败的制度,会让大家都难以做君子之事。
自古圣君之盛,未有如唐尧之世,君子何其多耶?
时非无小人也,是难其为小人,故君子多也。所以虽有四凶,不能肆其恶。
自古庸君之盛,未有如商纣之世,小人何其多耶?
时非无君子也,是难其为君子,故小人多也。所以虽有三仁,不能遂其善。
—记:三仁:三位仁者,微子、箕子、比干。这三个仁者,也不能实现他们善良正确的政策。
是知君择臣,臣择君者,是系乎人也;
君得臣,臣得君者,是非系乎人也,系乎天者也。
—记:君主选择臣子,臣子选择君主,选择在人。君主能不能得到忠良的臣子,臣子能不能遇到贤明的君主,就不止靠人的选择,也关乎到天时。这里的天,更多是指时间,所以才能用时间推算朝代的更迭。
贤愚人之本性,利害民之常情,虞舜陶于河滨,傅说筑于岩下,天下皆知其贤,而百执事不为之举者,利害使之然也。
—记:百执事,泛指那些当官的人。虞舜和傅说的贤能天下人都知道。但那些官员们却没有举荐,是因为会影响官员们的前程。
吁!利害丛于中,而矛戟森于外,又安知有虞舜之圣而傅说之贤哉?
—记:朝廷政府就是利害丛中,王城就是矛戟森严的地方,所以难以知道虞舜傅说那样的江湖郊野之人的圣贤。
河滨非禅位之所,岩下非求相之方,昔也在亿万人之下,而今也在亿万人之上,相去一何远之甚耶?然而必此云者,贵有名者也。
—记:虞舜曾在河滨烧制陶器,傅说曾在傅岩从事版筑。虞舜和傅说能从往日的底层人民变成万人之上的君主和宰相,是依赖于他们的好名声。同时也是名望,如果没有名声,就会被埋没了。河滨:河边。岩下:傅说居住的岩洞下。
易曰:坎,有孚, 维心亨,行有尚,中正行,险,往且有功,虽为无咎。
—记:坎卦,会遇到困难挫折,保持诚信,维持内心的丰富与通达,行为高尚,正直,虽然有险阻,但去实行依然可以成功,虽有不顺,但不会失望。
能自信故也,伊尹以之,是知古之人患名过实者有之矣,其间有幸与不幸者,虽圣人,力有不及者矣。
—记:自信,让自己诚信,相信自己,正确评价自己,定位自己。古人怕自己的名声超过自己的德行、能力、实力。有名过其实的人,他们有
幸的也有不行的,虽然是圣人,也不是可以凭自己努力就可以改变的。
伊尹行冢宰,居责成之地,借使避放君之名,岂曰不忠乎?
—记:伊尹在宰相之位,行使宰相的权力,流放了自己的君主,让君主变得贤明,不能说是不忠。
则天下之事去矣!又安能正嗣君,成终始之大忠者乎?
—记:如果按照天下普通人的惯例没有这么做,又怎么能修正君主的行为,成就伊尹最终大忠的德行。
吁!若委寄予匪人,三年之间,其如嗣君何?
—记:如果委曲求全的寄身于昏君之下,三年时间,对君主有什么作用呢。
则天下之事亦去矣!又安有伊尹也?
—记:如果按照天下普通人的惯例没有这么做,又怎么能成就伊尹的功德名声。
坎,有孚,维心亨,不亦近之乎?
—记:从伊尹的事迹,可以看到坎卦的道理。
易曰:由豫,大有,得勿疑,朋盍簪,刚健主。
豫动而有应,群疑乃亡,能自强故也,周公以之。
—记:豫卦,是鼓励人积极行动的卦,行动并且得到结果,众人的疑虑自然消除。这里也可以说行动能消除自己的疑虑,要刚健作为,不要犹豫。
是知圣人不能使人无谤,能处谤者也。
—记:圣人不能让所有人都没有非议,但能正确处理非议,也就是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最终的成功结果,来证明自己,消除非议。
周公居总,己当任重之地,借使避灭亲之名,岂曰不孝乎?
则天下之事去矣!又安能保嗣君,成终始之大孝乎?
吁!若委寄予匪人,七年之间,其如嗣君何?
则天下之事亦去矣!又安有周公也?
由豫,大有,得勿疑,朋盍簪,不亦近之乎?
—记:周公不因非议,知道自己的责任,灭亲以保君主。从周公的事迹,可以看到豫卦的道理。
夫天下将治,则人必尚行也;天下将乱,则人必尚言也。
尚行则笃实之风行焉,尚言则诡谲之风行焉。
天下将治,则人必尚义也;天下将乱,则人必尚利也。
尚义则谦让之风行焉,尚利则攘夺之风行焉。
三王尚行者也,五伯尚言者也,尚行者必入于义也,尚言者必入于利也,义利之相去一何远之?
—记:这也是历史规律。
若是耶,是知言之于口,不若行之于身;行之于身,不若尽之于心。
—记:知行合一。言行一致,并且要尽心尽力。
言之于口,人得而闻之;行之于身,人得而见之;尽之于心,神得而知之。
人之聪明犹不可欺,况神之聪明乎?
—记:人都是聪明的。不要以为自己能骗得过谁。人都骗不过,何况神灵。
是知无愧于口不若无愧于身;无愧于身不若无愧于心。
无口过易,无身过难;无身过易,无心过难;心既无过,何难之有?
吁!安得无心过之人而与之语心哉?
是知圣人所以能立无过之地者,谓其善事于心者也。
—记:相对来说,言语没有过错容易,行为没有过错难,更难的是心念也没有过错。圣人之所以能做到没有过错,是因为总是反省自净自己的内心,让心无过错。所以儒家入手就说要诚意正心,真是微言大义。我们要常常躬耕自心。
花漫城主记:本篇是通过历史事实,来讲明白易经卦上的道理。我们读《皇极经世书》的时候,不能忘记是一本通过易学卦象推演历史更迭的书。历史总是相似的,朝代更迭,成败的道理不变,这就是历史可以预测推演的原因,可以用易经卦象推演的原因。如果明白了兴旺成败的道理,就不用占卜,也能知道事情的成败吉凶,所以善易者不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