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皇极经世书》观物篇58

观物篇五十八

仲尼曰:韶尽美矣,又尽善也;武尽美矣,未尽善也。
—花漫城主记:韶指的是舜时期的音乐,借代舜的管理和社会。武指周武王时代的音乐,借代周武王的管理和社会。

又曰:管仲相桓公,霸诸侯,一匡天下,民到于今受其赐,微管仲,吾其被发左衽矣。

是知武王虽不逮舜之尽善尽美,以其解天下之倒悬,则下于舜一等耳;
—花漫城主记:周武王的统治不及舜的统治那么尽善尽美。但能应天顺人,没有让天下大乱,百姓叛逆。

桓公虽不逮武王之应天顺人,以其霸诸侯,一匡天下,则高于狄亦远矣。
—花漫城主记:狄是先秦时中国北方部落。齐桓公不如周武王,但他能称霸诸侯,平定天下,这点功绩比北方部落的领袖高出很多。

以武比舜则不能无过,比桓则不能无功;以桓比狄则不能无功,比武则不能无过。

汉氏宜立乎桓武之间矣,是时也,非会天下之民厌秦之暴且甚,虽十刘季,百子房,其如人心之未易何。
—花漫城主记:汉氏指刘邦,也是后面说的刘季。是百姓都受秦朝暴政太久,人心不向秦朝,让刘邦和张良有了机会。

且古今之时则异也,而民好生恶死之心非异也,自古杀人之多,未有如秦之甚,天下安有不厌之乎?
—花漫城主记:百姓的心理从来就是喜欢生存,讨厌死亡的,所以能让百姓更好地生活的政策必然受到欢迎。

夫杀人之多不必以刃,谓天下之人无生路可迻也,而况又以刃多杀天下之人乎?
—花漫城主记:迻,同移。天下人都没有生路可以选择了。

秦二世,万乘也,求为黔首而不能得;汉刘季,匹夫也,免为元首而不能已。

万乘与匹夫,相去有间矣。然而有时而代之者,谓其天下之利害有所悬之耳。
—花漫城主记:拥有很多车马的统治者,与乡野匹夫,两个地位天差地别。但有时匹夫能取代当时的统治者,天下统治权力必然有关键寄托的地方。

天之道非祸万乘而福匹夫也,谓其祸无道而福有道也;

人之情非去万乘而就匹夫也,谓其去无道而就有道也。

万乘与匹夫相去有间矣,然而有时而代之者,谓其直以天下之利害有以悬之耳。
—花漫城主记:天道和人情都是向着有道的。有道则天降福,人心支持。有道与无道,正是天下最关紧要的东西。

日既没矣,月既望矣,星不能不希矣,非星之希,是星难乎其为光矣,能为其光者不亦希乎?

汉唐既创业矣,吕武既擅权矣,臣不能不希矣,非臣之希,是臣难乎其为忠矣,能为其忠者不亦希乎?
—花漫城主记:逆臣夺权,则忠臣就会少,不是忠臣变少了,是忠臣难以再做尽忠之事。

是知成天下事易,死天下事难;死天下事易,成天下事难。茍能成之,又何计乎死与生也。
—花漫城主记:一般人认为做某事容易,为某事做到死难。其实是为某死容易,要成就某事难。如果某能成功,有何必计较个人生死。

如其不成,虽死奚益? 况其有正与不正者乎?与其死于不正,孰若生于正? 与其生于不正,孰若死于正?在乎忠与智者之一择焉。
—花漫城主记:如果正义的事做不成,即使为它死了又有什么益处。是为正义而生还是为正义而死,忠臣与智者的选择。

死固可惜,贵乎成天下之事也。如其败天下之事,一死奚以塞责?

生固可爱,贵乎成天下之事也,如其败天下之事,一生何以收功?
—花漫城主记:死固然可惜,如果做成功正义的事,即使死了也是值得的。如果正义的事情没有做成功,能用死亡来推卸责任吗?
活着固然值得珍惜,可贵的是活着并做成功了正义的事。如果因为事情失败了,即使活着又有什么功绩。

噫!能成天下之事又能不失其正而生者,非汉之留侯,唐之梁公而何?
—花漫城主记:汉留侯张良,唐梁公房玄龄。

微斯二人,则汉唐之祚或几乎移矣。岂若虚生虚死者焉?
—花漫城主记:如果汉没有张良,唐没有房玄龄,汉唐的统治或许就不能成功。这和为虚名虚利而生,为虚名虚利而死的人能一样吗。

夫虚生虚死者,譬之萧艾,忠与智者不游乎其间矣。
—花漫城主记:为虚名虚利而死的人,就像萧艾一类人,这不是忠臣与智者所为。

 

花漫城主记:本篇是先说明有道与无道是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。后面说明能不能成就天下事比生死更加重要。忠臣选择正义,智者懂得生存。忠臣与智者会选择活着做成合符道义的事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