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皇极经世书》观物篇54

观物篇五十四

观春则知易之所存乎?

观夏则知书之所存乎?

观秋则知诗之所存乎?

观冬则知春秋之所存乎?

—记:这里分别指儒家四本经典:《易经》《尚书》《诗经》《春秋》。

 

易之易者,生生之谓也;

易之诗者,生长之谓也;

易之书者,生收之谓也;

易之春秋者,生藏之谓也。

书之易者,长生之谓也;

书之书者,长长之谓也;

书之诗者,长收之谓也;

书之春秋者,长藏之谓也。

诗之易者,收生之谓也;

诗之诗者,收长之谓也;

诗之书者,收收之谓也;

诗之春秋者,收藏之谓也。

春秋之易者,藏生之谓也;

春秋之诗者,藏长之谓也;

春秋之书者,藏收之谓也;

春秋之春秋者,藏藏之谓也。

生生者,修夫意者也;

生长者,修夫言者也;

生收者,修夫象者也;

生藏者,修夫数者也。

—记:意,为道理。言,为解读,个人观点,不同的百家不同的观点。象,为阴阳六爻的排列呈现出的象。数,可以计算的符号或数据。《易经》,就是通过象和数解读出道理,形成各家的易学。

长生者,修夫仁者也;

长长者,修夫礼者也;

长收者,修夫义者也;

长藏者,修夫智者也。

—记:这里主要是辨别《尚书》的核心内容,所以直接用儒家的四德。行为可以体现出的四德。

 

收生者,修夫性者也;

收长者,修夫情者也;

收收者,修夫形者也;

收藏者,修夫体者也。

—记:《诗经》就是一本歌颂人的真性情的书,是对人体本身的倾诉和歌颂。个人不建议带着政治观点去读《诗经》。人的身体性情是一个人的本质。性,是天生的本性,没有外人外物存在和影响下,人的心理、需求、行为。情,是人对外界人和物、事产生的心理活动。形,是身体躯干。体,是身体的健康状况,包括心神的健康状况。

 

藏生者,修夫圣者也;

藏长者,修夫贤者也;

藏收者,修夫才者也;

藏藏者,修夫术者也。

—记:《春秋》是讲历史的,其中的历史人物,从高到低,可分为圣贤才术四等。

 

修夫意者,三皇之谓也;

修夫言者,五帝之谓也;

修夫象者,三王之谓也;

修夫数者,五伯之谓也。

修夫仁者,有虞之谓也;

修夫礼者,有夏之谓也;

修夫义者,有商之谓也;

修夫智者,有周之谓也。

修夫性者,文王之谓也;

修夫情者,武王之谓也;

修夫形者,周公之谓也;

修夫体者,召公之谓也。

修夫圣者,秦穆之谓也;

修夫贤者,晋文之谓也;

修夫才者,齐桓之谓也;

修夫术者,楚庄之谓也。

皇帝王伯者,易之体也;

虞夏商周者,书之体也;

文武周召者,诗之体也;

秦晋齐楚者,春秋之体也。

意言象数者,易之用也;

仁义礼智者,书之用也;

性情形体者,诗之用也;

圣贤才术者,春秋之用也。

用也者,心也;体也者,迹也;心迹之间有权存焉者,圣人之事也。

—记:这是承上启下的转折句。也是下文很关键的总起句。心迹之间有权存焉者,圣人之事也。在上述一系列的体用中包含着圣人的权衡选择。这里的权,解读为治理,权衡选择,选择如何治理天下。

 

三皇同意而异化,五帝同言而异教,三王同象而异劝,五伯同术而异率。

同意而异化者必以道,以道化民者,民亦以道归之,故尚自然。

夫自然者,无为无有之谓也,无为者非不谓也,不固为者也,故能广;

无有者非不有也,不固有者也,故能大,广大悉备而不固为固有者,其惟三皇乎?

是故知能以道化天下者,天下亦以道归焉。

所以圣人有言曰:我无为而民自化,我无事而民自富,我好静而民自正,我无欲而民自朴。其斯之谓欤?

—记:这里提现的是道家观点,无为而治,实质是顺意人的自然本性治理,不过多干预。这里圣贤王者统一到道上。

三皇同仁而异化,五帝同礼而异教,三王同义而异劝,五伯同智而异率。

同礼而异教者必以德,以德教民者,民亦以德归之,故尚让。

夫让也者,先人后己之谓也,以天下授人而不为轻,若素无之也,受人之天下而不为重,若素有之也,若素无素有者,为不己无己有之谓也。

—记:这是圣贤王者对待天下领导权力的态度,不以天下和权力为己有。这既是智慧,也是胸襟气度。

若己无己有,则举一毛以取与于人,犹有贪吝之心生焉,而况天下者乎?

能知其天下之天下非己之天下者,其惟五帝乎?

是故知能以德教天下者,天下亦以德归焉,所以圣人有言曰:垂衣裳而天下治,盖取诸乾坤,其斯之谓欤?

—记:垂衣裳而天下治,因为用德教天下,所以天下治理得很轻松,而且很有效。作为治理者的圣贤先王自己也很轻松自在。有人把垂衣裳解释为服饰制度,这样实在是捡芝麻,丢西瓜。

三皇同性而异化,五帝同情而异教,三王同形而异劝,五伯同体而异率。

同形而异劝者必以功,以功劝民者,民亦以功归之,故尚政。

夫政也者,正也,以正正夫不正之谓也。

天下之正莫如利民焉,天下之不正莫如害民焉,能利民者正,则谓之曰王矣;能害民者不正,则谓之曰贼矣。

以利除害,安有去王耶?

以王去贼,安有弒君耶?

是故知王者正也,能以功正天下之不正者,天下亦以功归焉,所以圣人有言曰:天地革而四时成。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,其斯之谓欤?

—记:政治的政:本意有使之正的意思。所以政治正确,就是正义。正义,就是政治正确。政治正确不过是新名词。所以古代发动战争和政变,都强调自己的正义性,要师出有名。

三皇同圣而异化,五帝同贤而异教,三王同才而异劝,五伯同术而异率。

同术而异率者必以力,以力率民者,民亦以力归之,故尚争。

夫争也者,争夫利者也,取以利,不以义,然后谓之争。

小争交以言,大争交以兵,争夫强弱者也,犹借夫名焉者,谓之曲直。

名也者,命物正事之称也;利也者,养人成物之具也。

名不以仁无以守业,利不以义无以居功,利不以功居,名不以业守,则乱矣,民所以必争之也。

五伯者,借虚名以争实利者也,帝不足则王,王不足则伯,伯又不足则左衽矣。

然则五伯不谓无功于中国,语其王则未也,过左衽则远矣。

周之东迁,文武之功德于是乎尽矣!犹能维持二十四君,王室不绝如线,秦楚不敢屠害中原者,由五伯借名之力也,是故知能以力率天下者,天下亦以力归焉。

所以圣人有言曰:眇能视,跛能履,履虎尾,咥人凶,武人为于大君。其斯之谓欤?

—记:这里解释以力而不是以道德正义争夺天下,争权夺利,所以功业不能持久。“左衽”有错误,搞反了的意思。自己的治理政策都搞反了,不仁义了,所以属下和百姓就会来反对他,抵抗推翻他的治理。

夫意也者,尽物之性也;

言也者,尽物之情也;

象也者,尽物之行也;

数也者,尽物之体也。

仁也者,尽人之圣也;

礼也者,尽人之贤也;

义也者,尽人之才也;

智也者,尽人之术也。

尽物之性者谓之道,尽物之情者谓之德,尽物之形者谓之功,尽物之体者谓之力;

尽人之圣者谓之化,尽人之贤者谓之教,尽人之才者谓之劝,尽人之术者谓之率。

道德功力者,存乎体者也;

化教劝率者,存乎用者也;

体用之间有变存焉者,圣人之业也。

—记:这里的变,指圣人通过用道德功力化教劝率的一系列举措活动,使得天下的改变,百姓得以自然安然兴旺地生息。

 

夫变也者,昊天生万物之谓也;

权也者,圣人生万民之谓也,非生物非生民,而得谓之权变乎?

—记:变:有阴阳相搏的意思,这里指一系列手段和过程,有改革的意思。生万物:在自然界使万物生长。在社会中,应该为使各行各业兴旺,在农耕社会,也可以理解为物产丰收。权,可以理解为治理者的权力或治理,是圣人用来服务百姓的,使百姓安居乐业的。假如治理者做不到让百业兴旺,人民安居乐业,就说不上是正确的治理。

《皇极经世书》观物篇53

观物篇五十三

易曰:穷理尽性以至于命。

所以谓之理者,物之理也;

所以谓之性者,天之性也;

所以谓之命者,处理性者也;

—-记:什么是命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。邵雍先生认为命是兼具物之理和天之性的。我个人认为,命,有“就是如此”的意思,即代表物质和人的本来面目和特性,也代表着物质和人与生俱来的局限。简要言之,命就是本来和局限。

所以能处理性者,非道而何?

—-记:这里体现了道与命一体。

是知道为天地之本,天地为万物之本;

—-记:本,有本源,源头的意思。道是天地的源头,原动力。我个人认为:道也就是能量。

以天地观万物,则万物为万物;以道观天地,则天地亦为万物。

道之道,尽之于天矣;

天之道,尽之于地矣;

天地之道,尽之于万物矣;

天地万物之道,尽之于人矣。

人能知其天地万物之道所以尽于人者,然后能尽民也。

天之能尽物则谓之曰昊天,人之能尽民则谓之曰圣人。

—-记:尽,意思应该是完备的意思。例如,天地之道,尽之于万物矣,就是天地的能量特性和规则都完备地倾注在万物上。

谓昊天能异乎万物,则非所以谓之昊天也;

谓圣人能异乎万民,则非所以谓之圣人也。

万民与万物同,则圣人固不异乎昊天者矣;

然则圣人与昊天为一道,圣人与昊天为一道则万民与万物亦可以为一道,

一世之万民与一世之万物既可以为一道,则万世之万民与万世之万物亦可以为一道也明矣。

—-记:这里是把人和物归纳统一,并且在时间上推演,从一世推而广之为万世。逻辑清楚。

夫昊天之尽物,圣人之尽民,皆有四府焉。

昊天之四府者,春夏秋冬之谓也,阴阳升降于其间矣;

圣人之四府者,易书诗春秋之谓也,礼乐隆污于其间矣。
—-记:隆污,解释为高与低。喻盛衰兴替。“圣人之四府者,易书诗春秋之谓也,礼乐隆污于其间矣。”这是邵雍先生的首创观点。

春为生物之府,夏为长物之府,秋为收物之府,冬为藏物之府。
—-记:这是《黄帝内经》和《淮南子》等古籍都有的观点。

号物之庶谓之万,虽曰万之又万,其庶能出此昊天之四府者乎?
—-记:再次推而论之。

易为生民之府,书为长民之府,诗为收民之府,春秋为藏民之府。
—-记:这里需要熟读四书内容,深入思考才能对应了解。《易经》是鼓励人奋发有为的,所以为生民之府。《尚书》适合青中年人读,学礼仪治国之道的,所以为长民之府。《诗经》则多有指责政治的的意味,人事也多为中年,所以为收民之府。《春秋》则各国争雄,诸事都有包含论述,所以为藏民之府。

号民之庶谓之万,虽曰万之又万,其庶能出此圣人之四府者乎?

昊天之四府者,时也;圣人之四府者,经也。

昊天以时授人,圣人以经法天,天人之事当如何哉?
—-记:最后一句话,是提出问题,下一篇文章就是来回答问题的。

《皇极经世书》观物篇52

观物篇五十二

人之所以能灵于万物者,谓其目能收万物之色,耳能收万物之声 ,鼻能收万物之气,口能收万物之味。

声色气味者,万物之体也;

目耳鼻口者,万人之用也。

—-记:这里还可以加上身体皮肤,对应的是触觉。

体无定用,惟变是用;用无定体,惟化是体。

体用交 而人物之道于是乎备矣。

然则人亦物也,圣亦人也,

有一物之物,有十物之物,有百物之物,有千物之物,有万物之物,有亿物之物,有兆物之物。为兆物之物,岂非人乎?

有一人之人,有十人之人,有百人之人,有千人之人,有万人之人,有亿人之人,有兆人之人。为兆人之人,岂非圣乎?

是知人也者,物之至者也;

圣也者,人之至者也。

物之至者,始得谓之物之物也;

人之至者,始得谓之人之人也。

夫物之物者,至物之谓也;

人之人者,至人之谓也。

以一至物而当一至人,则非圣人而何人? 谓之不圣,则吾不信也。

何哉? 谓其能以一心观万心,一身观万身,一物观万物,一世观万世者焉;

又谓其能以心代天意,口代天言,手代天功,身代天事者焉;

又谓其能以上识天时,下尽地理,中尽物情,通照人事者焉;

又谓其能以弥纶天地,出入造化,进退古今,表里人物者焉。

—-记:这里以人代替天,从己身去认识天地,万物,以及古今人物。

噫! 圣人者,非世世而效圣焉,吾不得而目见之也。

虽然吾不得而目见之,察其心,观其迹,探其体,潜其用,虽亿千万年,亦可以理知之也。

人或告我曰:天地之外别有天地万物,异乎此天地万物,则吾不得而知之也。

非惟吾不得而知之也,圣人亦不得而知之也。

凡言知者,谓其心得而知之也;

言言者,谓其口得而言之也;

既心尚不得而知之,口又恶得而言之乎?

以心不可得知而知之,是谓妄知也;

以口不可得言而言之,是谓妄言也。

吾又安能从妄人而行妄知妄言者乎?

—-记:这里提现了道家老子:执一为天下式的观点。因我自知,所以也知道他人以及圣人,后人。